大学生3000元生活费够用吗
【千问解读】
大学生一个月3000元的生活费,在一线城市算是正常水平,并不算多。大城市物价高昂,基本生活保障得满足,但谈不上宽裕。
而在普通城市,这样的生活费已经相当可观,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费仅为一千多元。
1
一线城市与普通城市差异
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由于物价高、消费场所多,3000元的生活费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生活。而在普通城市,由于物价相对较低,3000元则显得颇为充裕。
2
网友评价各异
网友对3000元生活费的评价不一。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认为这笔钱勉强够用,尤其在高档消费场所;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会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
3
生活费具体开销
以下是大学生生活费的具体开销,以表格形式呈现: 开销类别 金额范围 说明 日常开支 1000-2000元 吃饭、交通、通讯等日常必需开销。生活用品 不定 衣物、化妆品、电子产品等,因人而异。
外出聚餐 数百元不等 班级、社团、宿舍聚餐费用。
恋爱开销 不定 礼物、旅游、约会等费用。
其他 视情况而定 如书籍、学习资料、兴趣爱好等。
4
总结
大学生一个月3000元的生活费,在不同城市、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消费习惯下,其够用程度各不相同。家长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费,既不过度溺爱,也不吝啬苛刻。
同时,大学生也应学会理性消费,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为未来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勤工俭学月收入概览
那么,一个月下来,究竟能赚多少钱呢?1勤工俭学月收入概览勤工俭学的收入因专业、岗位及个人能力而异。
一般而言,校内工作如图书馆助理、行政助理等,月薪多在800元至1500元之间。
而校外兼职,如家教、翻译、市场调研等,则可能达到2000元至5000元不等,尤其是家教,时薪普遍在20元至50元,甚至更高。
2勤工俭学岗位分类及收入 岗位类型月薪范围(元) 校内助理800-1500 餐厅服务员1000-2000 家教(时薪)20-50 翻译(千字)100-300 市场调研按项目计酬,1000-5000不等3勤工俭学的意义勤工俭学不仅关乎金钱,更在于其深远的意义。
它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是体验社会、锻炼人际交往的绝佳机会。
通过勤工俭学,学生还能学会时间管理,平衡学习与工作,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如何选择合适的勤工俭学岗位选择岗位时,应结合自身兴趣、专业背景及时间安排。
对于理工科学生,不妨尝试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助理;文科学生则可考虑翻译、文案撰写等岗位。
同时,注意岗位的安全性与合法性,避免陷入兼职陷阱。
5总结大学生勤工俭学,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提升自我。
在选择岗位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既能锻炼自己,又不影响学业。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勤工俭学之路,为未来的人生之路添砖加瓦。
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是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如。
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
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
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今天的话说,必须持证上岗。
于是北平成立了一个考评委员会,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个人正是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其中没有杨浩如,因为那时杨浩如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
但杨浩如是北平第一个中医医院的创始人,也就是按现代医院的形式创立的中医院。
北平最早的中医教育是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等人也都有参与,但是没有开办下去,倒是后来施今墨又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
这个学院不能拿今天的概念去理解,他们一年招收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少的时候也就二十人,但华北国医学院后来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虽然北京的中医很多,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
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
但是这五大名医家里却是门庭若市,每天应诊要排队,而且他们轻易不出诊。
诊金也很贵,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初,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块银元什么概念?我们以前讲过,一块银元在二十年代末,差不多够过年置办一三轮车的年货。
我家抗战期间支出的日常全部费用不过是一天一块银元,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
不过那些胡同里头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
另外说到药材,当时的药材不贵,丸散膏丹也不贵,一般饮片(就是汤药的组成部分)就更便宜了。
除了用贵重药材,都是比较便宜的。
小儿高烧不退要用一种药——— 紫雪,里面要用羚羊角,这就要贵些。
我小时候平时消化不良什么的吃至宝锭,只要几分钱,我们住东四的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四大名医各有各的特长。
比如说孔伯华擅治温热病,他最爱用石膏,因为石膏是凉性的,孔伯华开方子石膏用得很多,能用一两到二两,所以孔伯华有个绰号叫“孔石膏”。
汪逢春是善治温病的,他的很多著作也是讲治温病的。
这四人里活得最久的是施今墨,活到1980年,其他几位,萧龙友活到1960年,杨浩如活到1940年,孔伯华活到1955年,汪逢春活到1949年。
我家人生病虽也看中医,但不是太多,找中医看病时找孔伯华最多。
据说我小时候也找萧龙友看过病。
那时候看病很少到医院,一般是请医生到家里来,但找萧龙友就要去他家了,他是轻易不出诊的。
后来因为气管炎也到施今墨家看过病。
除了这几位,北平还有一些非常棒的专科医生,比如说皮肤科——— 那时也叫疡科,疡科最有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哈锐川,还有一个是赵炳南,他们都是回民。
赵炳南也受聘于华北国医学院,是那儿的教授。
哈锐川在八面槽开业。
另外还有针灸大夫,例如金针王乐亭,从前将针灸叫金针,这些都是专科大夫。
当时北京有名的中医和西医,基本上都自己家里有开业的诊所,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给医生定的成分是“自由职业者”,那时候的医生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既可以应聘于一两家医院,还可以自己开着私人诊所,同时还履行着出诊的义务。
那时候好的医生这个职业特别体面,收入也相当高。
西医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
从我个人记忆来说,我小的时候基本上没上过医院,那时候医生出诊叫“出马”,出马有出马金,这比医院的收费要贵得多。
许多有名的西医大夫都有私人汽车,我印象中五十年代到我家来的大夫很多都有私人汽车。
比如说印象很深的,有当时小儿科的大夫吴瑞平(协和名医吴阶平的哥哥,吴阶平学医也是受哥哥影响),他们家兄弟四人都是学医的,老大吴瑞平,吴阶平在家中是老二、吴蔚然是老三。
吴瑞平人很漂亮,。
这些西医大夫有个特点,都西装革履,西服穿得非常讲究,领带打得极为得体。
有的有助手,有的不带助手,拎着个大皮包,大皮包有两个扣,上部椭圆,底下是方的,一看就是西医大夫。
出诊大夫的包里装了什么?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小时候对这个很好奇,包里都有什么呢?有血压表、听诊器、压舌板、诊查锤、体温表等,一般大夫都会打针,我印象中也有一两位是带私人护士的,所以也有腰形盒:里面有消毒好的针头、棉签儿、酒精这类东西,还有随身带的常用药。
那箱子真是万宝囊,其实常用药就是阿司匹林、黄连素、阿托品之类,没什么新鲜的。
一些常用的抗生素之类的也有,成人看病还有治心脏病的药。
那时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钱人家的太太们都要保养,医生常开什么呢,就是用荷尔蒙和维生素B12,他会建议你用,到药房买,像我祖母她们都经常打这个,一个红色的,一个白色的,两个混合在一起打。
我们家谁打呢?是我父亲打。
我从小就会打针,包括怎么消毒针头,消毒棉球怎么用——— 要从里往外擦,越画圈越大。
怎么打针?打针的时候先挤出来一点,把气泡排出来,这些从小都会。
这些医生也会教你一点,但用什么药他们不会说,很神秘。
比方说失眠,用鲁米那(lum ina),这是商品名,化学名是苯巴比妥。
每个西药都有化学名称和商品名称,但是医生只跟你说是鲁米那,不跟你说是苯巴比妥,实际上到西药房买要便宜很多。
西医一般都是满嘴英文,他告诉你是Lum ina,但他给你开方子的时候写的却是苯巴比妥的拉丁文。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大夫是后来的儿童医院院长诸福棠,现在很多儿科泰斗都是诸福棠的门墙桃李。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诸福棠,他特别和蔼可亲,我管诸福棠叫“诸大大”。
诸福棠和吴瑞平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出诊包里都会带些巧克力糖啊,小玩具啊什么的,小孩怕打针,给颗糖啊什么的就会就范了。
因为他们都是给小孩儿看病,用我老祖母的话说,他们叫“吃小孩儿的”。
给我母亲看病的大夫叫陆观仁,陆大夫是协和的,住炒豆胡同,也有自己的诊所,我印象也很深刻。
那时候协和医院的大夫一边在协和应诊,一边家里开着诊所,也出马。
还有一个大夫大概叫汪国铮,五十年代我母亲身体不好,这两个大夫都来我家。
我祖母不一样了,我祖母还是对德日派念旧,她找得最多的一个大夫叫郑河先,这个郑河先是大人、小孩通吃,他在北大当过校医,当然这也是兼职。
当时北大没有几个人有汽车,一个是蒋梦麟有汽车,一个是胡适,还有一个就是郑河先。
郑河先是“吃宅门”的,宅门里请他他都去,一天到晚坐着汽车忙得很,要预约。
我就记得郑河先谱儿很大,我们家不大喝咖啡,什么时候闻见咖啡味儿,就是郑河先要来家里看病的时候。
他来之前要预先熬好咖啡,买点西点什么的。
郑河先长得较矮,眉毛很长,鹰钩鼻子,西装革履,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他手很凉,一摸我肚子,我就很害怕。
郑河先总是会误诊,有的人家小孩子分明是盲肠炎,他非说是消化不良,耽误了治疗时机。
尽管如此,找他的人家还是不少。
郑河先的诊金相当高,出马一次要五块钱,五十年代五块钱什么概念?郑河先也经常给梅兰芳家看病,八十年代许姬传先生生前还和我聊过他。
许姬传管梅兰芳叫梅大爷,于是许姬传就说:“那时候梅大爷最喜欢找郑河先,等于梅家的私人医生。
”我们家他也常跑,但我母亲却相陆观仁。
中医也有私人开业的,我母亲带我经常看的一个女中医叫王禄坤,王禄坤上午半天在东安市场西门内的西鹤年堂坐堂,下午在家应诊,偶尔也出诊。
一家人都靠她养活,她就住在灯市口椿树胡同(今柏树胡同东口路南)。
她丈夫却是,但是被称为“家庭妇男”,只在家料理家务,像教育孩子什么的都是她丈夫的事。
有些病是无法请大夫到家出诊的,比如说口腔科的疾患、眼科的疾患、耳鼻喉科的疾患等,这就要去他们的私人诊所或家中,比如西总布胡同的牙科张辅臣,还有后来的同仁医院院长、耳鼻喉科的徐荫祥等,都要靠医疗器械诊查,是很难出诊的。
随机文章解析第五代战斗机世界排名,歼-20力压美饿位列第三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魔克拉-姆边贝图片曝光,出没沼泽专杀河马(专家称是大象被误认)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