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学教育和社会割裂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10-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打开各大社交媒体,你总是能够很容易地看到许多来自大学生的吐槽。

“大学知识越来越没用了”,“用最努力的青春,换最水的大学”……

在离开学校奔向社会之后,许多人震惊地发现,自己花费四年乃至更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让自己在工作里如鱼得水。

大学和工作,只能说是关系不大。

从实习开始,大部分人都需要学习一套新的工作技能。

甚至有人大胆开麦,说在企业工作半个月抵得上在大学听课半年。

大学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如此割裂?

脱节,从培养方案开始

许多人开始实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大学生涯里什么工作技能都没学到。

以近年大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大量学生读完本科,还只会把课程需要提交的代码打包成压缩文件上传,而不知道Git(代码管理平台)[1]。

上课时使用的IDE(集成开发环境)也是20世纪末发明,只能编译C语言的vc6.0,而企业早已开始使用能编译各种主流编程语言的vs code。

因此初入职场的码农们,都需要先自学许多程序使用技巧,才能熟练产出代码。

新程序员工作中面临从旧IDE转向VS Code的挑战 / 图虫创意

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不同的专业里广泛存在,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陈旧的培养方案。

长久以来,本科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之间都格格不入。

根据麦可思《2023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近五年来本科工作与专业相关毕业生对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一直保持平稳,没有提升。

2022届学生里,有59%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36%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

但这个问题很难被解决。

因为如今各大高校的培养方案大多是根据教育部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3][5]。

原则上每四年修订一次,其他年份根据需求进行优化[3][4][5]。

而受限于学界传统与师资力量等因素,大部分时候培养方案调整的范围很有限。

这就导致大学的培养方案几乎不可能跟业界同步,永远要慢一拍。

因此,绝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和招聘需求之间都存在割裂。

坚持向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 图虫创意

同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绝大部分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仍然重理论、轻实践。

比如,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里,本科生毕业需修满155学分,但在这155学分里,独立实践课程只有31学分,远低于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

固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逻辑更严密、难度更高的代码。

但当下互联网大厂校招的时候,已经非常强调实践。

阿里基础平台研发工程师的校招职位说明中,明确指出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相关岗位实习及项目开发经历是加分项[7]。

实践经历的缺乏可能导致找工作时与岗位要求的业务能力不匹配 / 图虫创意

腾讯校招也要求软件开发师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和产品设计[8]。

而这些经历与能力,显然无法通过大学的实践课程获取。

文科专业同样无法幸免。

以社会学专业为例,它的培养方案往往十分偏重理论研究。

浙江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修满84.5学分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涉及社会学概论、经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等众多理论,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个不同细分领域的社会学经典著作[10]。

而实际找工作时,面向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的招聘往往看重的是社会学专业研究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能力[11],没人关心你怎么理解福柯、布迪厄或者鲍德里亚。

大学老师,不能力挽狂澜

不过,培养方案导致的问题并非无解。

好的高校教师完全有能力提供突破既有框架与教科书内容的最新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会。

但这样的愿景很难实现,因为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工作的重点从来都不是教学,而是科研。

高校评价青年教师是以其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发表论文(包括文章数量和刊物等级)和拿到课题(主要是国家项目)为首要标准。

大学教师更注重于学术科研成果的研讨 / 图虫创意

这一点从招聘要求中就可见一斑。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招聘青年师资和青年学者时,只要求具备博士学位与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学术界同行认可的优秀学术成绩,并未对教学能力有任何要求[12]。

高校教师升职加薪的关键也在于科研。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分析了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的历史(人文)、教育(社科)、数学(理科)3 个学科,136 位教师的晋升经历后发现,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晋升的解释力仅次于年资。

在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的过程中,科研发表的数量有显著影响。

在副教授晋升至教授的过程中,科研被引数量也十分重要[13]。

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势必都花在科研而非教学方面。

一则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青年研究》上的质性研究指出,在其深度访谈的18位青年教师中,所有人都面临着过度工作的问题。

一位医学院青年教师的一天通常是:早起就做实验到下午3点,然后赶紧睡下,5点半去手术室接班,做到第二天早上8点,白天继续做实验。

有时候晚上还要上夜班。

睡眠不足是常态,每天几乎只能睡5个小时,连续通宵的情况也经常发生[14]。

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巨大 / 图虫创意

在这种不断被迫突破自己抗压极限情况下,高校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打磨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轻教学”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厦门大学的学者们分析了全国8812名本科高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发现科研压力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还会减缓环境支持对教学投入的作用[15]。

这就意味着当高校教师处于高压环境时,更难全身心投入教学,而不得不将时间和精力转向科研等其他与个人利益更相关的领域[15]。

并且,大部分大学环境也并没有积极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发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高教研究》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4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2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2013—2023年间制定的170份教学类政策,发现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性政策占比不高,仅有45.1%[16]。

年轻教师的教学很容易陷入“不会教”的窘境。

而相较于科研类政策,高校教学类政策的激励更是近乎没有[16]。

相比之下,高中老师更投入于学生的未来与成长 / 图虫创意

仅存的激励型工具也大多是天花层级,如“获得国家级教学奖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获得一定的加分”,而这种奖励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难以获得,因此他们很容易失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创新的动力[16]。

甚至水课也有水的好处。

实际上,许多学生并不想要历经痛苦、身心俱疲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这种时候“人好、事少、分高”的水课就获得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垂青[17]。

而大学淘汰率偏低的隐形规则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让教师能够放心生产水课,而不必承受良心的拷问[16]。

种种因素之下,大学教育就变得越来越流于形式。

真正知识结构全面又贴近实际应用的课程,只存在于极少数顶尖院校。

弥补割裂,困难重重

有人说,大学原本就是让人探索自我的地方,学生可以自己找实习,就业时遇到问题不能怪学校。

但这种论调其实非常肤浅和傲慢,因为它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出身和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金榜题名之后》一书中,复旦大学的研究者总结出了两种上大学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目标掌控模式”,一种是“直觉依赖模式”[18]。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处于焦虑迷茫的状态之中 / 图虫创意

其中“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据此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可以高效地转化成他们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18]。

但“直觉依赖模式”的大学生却会因为不熟悉大学生活的规则,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陷入无目标状态。

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安排常常缺乏一致性和策略上的技巧,难以为日后出路的选择积累优势[18]。

但这两种思维模式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往往出身大城市,家境优渥,而直觉依赖模式的大学生则来源于县城和农村,勤恳单纯。

不过由于高等教育城乡入学机会的不平等,通常高校层次越高,农村来源的学生所占比例越低,而高校层次越低,农村来源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愈大。

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师范大学,城镇与农村学生比为2:3,不熟悉大学规则的农村学生占大多数[19]。

而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显然对占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并不友好。

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常常形式大于内容,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甚至都无法提供具体有效的实习建议。

武汉理工大学的副教授谢宝国指出,中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其实非常低,人员以兼职为主[20]。

他所在的课题组曾到27个省、区、市的158所高校开展调研。

结果显示,在这158所高校中,配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高校占比只有5.68%[20]。

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就是由没有创业过的老师讲创业,课后还要求每人交创业计划书,这本质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毫无帮助[20]。

优质的就业指导可能比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更有用 / 图虫创意

实际上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找实习和找工作的门槛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高。

想要找到一份实习不仅需要通过简历初筛、笔试、面试等重重选拔,一些专业,比如传媒、经济、医学等甚至还可能需要付费实习[21]。

而这些情况,就业指导老师知道的可能还没有小红书多。

甚至一些情况下,高校的课程设置还会给实习带来阻碍。

如今部分人在大一已经意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到了大二实习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

但许多专业的重难点课程也往往安排在大二,这会让学生分身乏术。

一些课程比较繁重的专业比如法学或者机械,还会在大三大四排不少课,让学生很难有充足实习的时间。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相关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较为优越的本科生实际起薪、就业地区和单位的层级以及就业满意度都会更高[22]。

北京大学的研究者也通过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父母职业类型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就业起薪的影响情况[23]。

父母在体制内工作,孩子的就业表现更好

结果发现,在控制学生个体特征、人力资本、求职过程等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后,父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进入到体制内就业的概率仍然高于其他大学生[23]。

而且父母在体制内工作还会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和择业意愿,并可能通过这些因素让大学生的就业表现更好[23]。

这意味着,对于大部分需要面临就业问题的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本身真的没那么有用了。

当然极少数顶尖院校比如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不必担心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毕竟不管他们大学受的教育如何,找工作时的机会都比普通人多得多。

但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学生


明代社会风气为什么变坏: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官员包二奶

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笑贫不笑娼,在明代表现特别明显。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本来便拥有随便玩女人特权的,自然色心大动,“与民同乐”。

当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指有条件的)对生活质量都很讲究,如在中后期,女士很前卫,特爱赶时髦,男士则热衷性开放……如苏州文人祝允明、唐伯虎,便是当时的风流男人,他们行为一点不检点,吃喝嫖赌样样通。

见到便会下手,唐伯虎点秋香至今仍很香艳。

记录晚明男人召妓故事的《板桥杂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明代的服饰很有特点,在当时颇成风尚,在当时众多爱美的小姐公子心里,都有“赶时髦”的观念。

刚当上皇帝不久,即着手消除服饰的影响,恢复唐制,欲以汉文化来影响服饰和时尚,希望从服饰上体现出尊卑有序的社会状态。

但这种做法把服饰的实用性减弱了,特别是女士的爱美天性受到了压制,以致民间不愿“遵旨”,而去追求美的天性和崇尚奢华的风尚,这也就是现代女孩子常说的“赶时髦”。

在明成化年间,京城流行起了“马尾裙”就是一例,马尾裙是从朝鲜传入的,在当时算是很漂亮也很前卫。

在流入京城后,先是为富商公子和歌妓看中,后“人人买而服之”。

一般人认为选美比赛是外国人的发明,实际不是。

明代男人发明了“评花榜”,这就是选美。

比现代选美更刺激的是,从性工作者中间选拔,入榜的美女全部来自妓院,妓女一旦入榜,身价大涨,嫖资翻倍。

“红灯区”治国想法祸害后代 女士赶时髦,男人爱风流,明人的思想十分十分地开放。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性解放思潮,可以说,中国早在明代就出现了。

这种说法的事实佐证之一就是当时名妓辈出,、马湘兰、、、等等,个个貌美无比,处处留情遗恨。

当时,南京夫子庙旁边的秦淮河边,就是这些妓女的聚集地,漂浮在十里秦淮上空的尽是胭脂气。

而有名妓,自然有风雅之人去消费,即所谓的嫖客,可见当时“红灯区”的非凡热闹。

民间性交易的繁荣是宫内性生活活跃的一种折射,也可以说是上层对下层影响的直接结果。

换一种说法,老百姓的性解放,是领导荒淫的副产品,啊。

反过来,社会上性交易的活跃,也促进了明代后期皇帝性生活的高频率发生,直至性变态。

而这一切,老皇帝朱元璋应该承担责任,开国之初他恢复妓院,使秦淮河边发展成了中国古代第一“红灯区”、朱元璋的性开放态度,默许,甚至鼓励官员去嫖去包二奶,成为导致后来社会风气“变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说来,明代皇帝多好色,就很好理解了。

朱姓皇帝多好色不是孤立的,是老皇帝的“歪经”对后代的负面影响,是立国初期的不良诱导和中后期人们生活态度放纵,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西晋帝后多无耻?西晋后期社会有多混乱

自从公元217年,下达第三次求贤令,公开征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以来,由于统治者公开提倡“只要有本领,不必讲道德”这种违背中华文化传统的“新观念”,造成了道德堤防的大崩溃,大家一切为私,急功近利,只管眼前,不顾后果,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于是社会秩序逐渐混乱,伦理道德逐渐丧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西晋一代,整个社会风气已经糜烂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别说许多老百姓在一片浊流之中难以挣扎出来,就连往日在老百姓眼中显得十分神圣、十分尊严的、皇后,一个个也都撕下了遮羞布,成了赤裸裸的无耻之尤。

西晋后期的社会一片混乱,人人都接近于精神崩溃。

上层人物生活在完全不讲诚的互相倾轧之中,随时可以遭到不测之祸,常感世事无常,人生若梦,只好,纵酒佯狂。

一旦大祸降临,完全应对无方,立刻瘫软下来如一滩泥,任人摆布,男的全无气节,女的不讲贞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长达三千余年,大大小小的皇帝(指一统江山或是偏安割据)总数也有好几百个。

最无耻的皇帝、皇后都集中在西晋一代(只有37年)。

《晋书·惠羊皇后传》中说: 怀帝(为,就是那个白痴皇帝之弟)即位,尊后为惠帝皇后,居弘训宫。

洛阳败,没于刘曜(被刘曜俘获),曜僭位(当大汉皇帝),以为皇后。

因问曰:“吾何如司马家儿?”后曰:“胡可并言?陛下开基之圣主,彼亡国之闇夫,贵为帝王,而妻子辱于凡庶之手。

遣妾尔时实不思生,何图复有今日。

妾生于高门,常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自从跟了你以后)以来,始知天下有丈夫耳。

”西晋地图 这一段话使人不忍卒读。

当刘曜搂着羊皇后问:“我比你的前夫司马衷如何?”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这位、被人霸占的羊皇后如果稍有一点羞耻之心,只能是垂泪不语。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可是,她竟乘此机会向刘曜大灌米汤:“哎哟!他怎么能跟你比呢!你是开国的圣主,他是亡国的懦夫。

我虽生于高门,却无缘得遇英雄。

过去总以为世间男子都是些窝囊废,今天有机会能够侍候你,才知道天下有大丈夫。

”这种马屁功夫,令人啼笑皆非,真不知刘曜当时作何感想。

在羊皇后被刘曜霸占的同时,被俘北去。

之子刘聪封他为会稽郡公。

《晋书·刘聪传》中说: 聪假怀帝仪同三司,封会稽郡公。

聪问:“卿家骨肉相残,何其甚也?”帝曰:“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

大汉(匈奴族建立的政权)将应天受历,故为陛下自相驱除,且臣若能奉武皇之业,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 对司马家族骨肉相残(指)的惨烈,连匈奴首领刘聪也觉得难以理解,发出了“何其甚也”的感叹。

想不到做了俘虏的晋怀帝司马炽竟乘机大拍敌人的马屁,说:“我家的骨肉相残,正是自相驱除,为你老人家做皇帝铺平道路。

这一切大概都是天意!”这种阿谀奉承,令人听了满身都会起鸡皮疙瘩。

司马炽真够得上是一流的马屁精。

不管这些西晋帝、后如何会拍马屁,如何阿谀奉承,最后还是逃不掉被辱(青衣行酒)被杀(以毒酒一杯赐死)的厄运。

西晋末年,如果没有一批民族精英“衣冠南渡”,到江南去,重振旗鼓,则中原在大乱之后,就会回到野蛮时期,历史就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写法了。

好在中华大地辽阔广大,在西晋王朝已经崩溃,中华文明濒临毁灭之时,还有江南大片土地可供回旋,可以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这时中华文明的命运真是不绝如缕。

不过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很清晰的分界线,即在西晋覆亡之前,中华文明的经济文化重心是在黄河流域,“衣冠南渡”之后,中华文明的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南方成了“中华正统”。

可见,、司的黑暗统治,几乎彻底毁灭了中华文明,这一笔账必须清清楚楚地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回顾西晋帝、后的那些丑事,笔者有诗叹曰: 立国从来重精神, 全无诚信事难成; 西晋帝后多无耻, 长留教训儆后人。

随机文章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速度最快的高山滑板速降,时速150公里(仅次于超跑)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远古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富氧环境加没有生长抑制基因造就巨大身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Tag: 社会 大学教育

为什么说大学教育和社会割裂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