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有什么特征(孔雀鱼的主要特征)

一路上我还寻思着关于这个鸿运当头孔雀鱼的事,我决定就去购买一对,渔场老板总不能还不卖给我吧?毕竟我们也是十多年的交情了,结果到了
【千问解读】
今天无意中接到渔场老板娘打来的电话,说是自己饲养的九条花椒鼠不想要了,没有地方放置,于是乎养鱼老道又一次去了渔场一趟。
一路上我还寻思着关于这个鸿运当头孔雀鱼的事,我决定就去购买一对,渔场老板总不能还不卖给我吧?毕竟我们也是十多年的交情了,结果到了那里一说,老板娘就发话了:给养鱼老道10对鸿运当头孔雀鱼,我们渔场就黄了吗?哈哈。
所以最终我如愿以偿的拿到了10对鸿运当头孔雀鱼,这样家里的孔雀鱼就有点多了,鱼缸占用太多,实在不行就送给老邹大叔一些,让他帮我养着去吧,把那个兰草和天空蓝处理掉,颜色太淡了根本不上镜,关键问题是下面鱼缸的虎皮鱼不发色,看起来很难看,需要调整一下位置。
而且临行之前,老板娘还赠送给我一些鱼药,原来渔场里所用的药物和我所用的几乎一样,翻来覆去还是甲硝唑、土霉素、痢特灵之类的,我又赚大发了。
然后就和渔场老板聊起了关于这些孔雀鱼的饲养和疾病治疗的一些问题。
这里解释一下啊,不是我和渔场老板娘的关系很好啊,是因为我以前开鱼店批发鱼的时候,老板多数时间不在家,经常是老板娘独自接待我,所以我们得以接触的时间较多而已。
不对啊,这个事怎么越解释越乱呢?
好吧,我们还是继续聊鱼吧。
这是第一条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孔雀鱼的种鱼,也就是说我们购买的个体比较大的孔雀鱼,到家之后必须要过温、过水,否则它们就会很不适应水质和水温,然后就开始患病,一般的都是出现在鱼鳃上,这个病我也说过了,相当的难缠。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水质基本差不多,但是最好还是要过温、过水一下,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娇贵的品种更应该如此,过温时间至少不低于20分钟,过水时间不低于半个小时,来回倒水个三、五次,能够把袋中水全部倒成鱼缸水最好,之后把鱼儿用手捞出来,袋中水全部一点不留的倒掉。
这样就算完成了过温、过水程序。
二、如何避免交叉感染?昨天还有鱼友问到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再明确不过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单品种单缸饲养,这是绝对万无一失的方法,而且大家在昨天的视频也看到了,即使是擦鱼缸的各种用具都需要单缸单用,因为孔雀鱼的交叉感染相当厉害。
再者就是我以前所说的了,如果想要把两种以上的孔雀鱼混缸饲养,就必须隔离饲养一个阶段,至少也要在规避了它们的应激反应期之后,等到它们完全养出来状态,然后再去倒水和合缸。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最大限度的避免交叉感染,就要不怕麻烦,提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三、平时我们必须去定期下药或者检疫吗?渔场里饲养密度较大,在季节交替时分是可以投放黄粉或者高锰酸钾之类的药物,进行适当的疾病预防的,而且渔场里有一些孔雀鱼是生活在室外的水池中,可能会有体外寄生虫,如果是轻微的体表症状,可以用到高锰酸钾搞定。
如果是大型虫之类的,渔场里一般还是使用各种杀虫药物全池泼洒的较多,和我们家庭饲养孔雀鱼有很大的差异。
再严重的,就直接扔掉了。
而我们平时在家中饲养,一般的都用不上去检验检疫的。
成年孔雀鱼不要去高温饲养,尤其是入缸初期,这个也是渔场老板千叮咛万嘱咐的事,但是我这里水温确实达不到十七八度,我还有别的观赏鱼,不过以渔场老板多年的饲养经验,建议最为适宜这些成年孔雀鱼的水温就是20度上下为好,如果水温高于24度以上,就可能加剧鳃病的爆发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鱼龄较大的孔雀鱼在炎热的夏季不容易饲养的原因,当然了,如果是我们从小饲养的孔雀鱼,不像渔场里那么大的饲养密度和鱼缸的累积病菌较多,一般的成年孔雀鱼也不会轻易地发病,这个就看个鱼的体质问题了。
五、去鱼店里购买孔雀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点,主要看鱼鳃
这是最为严重的事情,凡是鱼鳃发红的、鳃盖外张的、呼吸急促的、大部分待在鱼缸水面、一直不沉底四处游动的,全部都不能要,因为雌鱼的个体较大,我们可以重点观察一下雌鱼的鳃部特征。
第二点,看雄鱼的肚子和尾巴
我们都知道孔雀鱼的雄鱼个体较小,但是再小的雄鱼它也会有一定的肚子,这一点很重要,一般的都是肚子微鼓,如果孔雀雄鱼的肚子凹陷,基本上就是离死期不远了。
还有一点就是注意孔雀鱼雄鱼的尾巴,必须是游动时舒展开来的,如果一旦出现鱼鳍不展、夹尾、针尾、弓背等现象,也是命不久矣。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饲养孔雀鱼,要么总是雄鱼在不断地死亡,要么总是雌鱼在不断地死亡,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其实大部分雌鱼死亡可能与生育之类的问题有关,而雄鱼比起雌鱼来说,对于鳃病等疾病会更不耐受,有时候即使是雄鱼全部阵亡了,雌鱼也可能基本无大碍。
而且对于一些比较娇贵的孔雀鱼品种,像是尾巴特别薄的雄鱼,它们可能还不耐药,甚至会出现被药物烧尾的现象,我们需要在购买孔雀鱼时,注意观察一下雄鱼的尾鳍末端是否完整。
至于为什么同样的疾病和药量,雄鱼比较不耐受,关键问题就是雄鱼的个体太小,比起雌鱼来说差上很多,所以同样的药量,它们可能就会抵抗不住了。
剩下来的就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了,比如天残地缺、趴缸水霉的、弓背弯腰的、游姿不正的,诸如此类孔雀鱼,我们都不要去挑选。
三朝元老刘晔为什么会成为曲意逢迎的老滑头
事实上,在号称“谋臣如云”的曹魏集团中,他也的确没有起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而在、、、、等人的光环之下,他确实也显得有点儿不那么。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刘晔的才智就真的在这些人之下,事实上,自出道那一天起,刘晔始终都是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臣,他曾经长期跟随在身边,出过不少奇谋妙计,其后又辅佐、,是的“”。
刘晔初到曹操手下,便充分显示了他的独特的才华。
当时,同时被征召的有“(刘)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
”而就在曹操向他们问起“扬州先贤、贼之形势”时,其他四个人都是“争对,待次而言”,只有刘晔始终不发一言,等到曹操停下不再提问时,才“设远言以动太祖”,而且话又并不多说,“太祖适知便止。
若是者三。
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猥坐说也。
”可见,在这五个人当中,刘晔才是真正的高手中的高手。
面对曹操这样的人,还要你去地去细说什么吗?只要点到也就是了,因为曹操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
刘晔初露锋芒,就以他卓越的才华得到了曹操的认可,其结果是“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
”如此看来,他是真的博得了曹操的信赖,大概可以从此风云际会、大显身手了。
然而事实却根本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在以后的日子里,刘晔一次又一次为曹氏集团献出奇谋妙计,可是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采纳——而恰恰就是这些计谋,事后竟然无一不验,一切都在刘晔的预料之中。
就在曹操平定了汉中之后,刘晔就向曹操提出:“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明於治而为相,、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以当时的形势看,这实在是一个上上之策,如果曹操依言行事,也许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可是其结果却是“太祖不从”。
事实证明,刘晔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就在七天之后,有蜀国的降者说:刘备初入蜀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可以想像,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曹操率大军杀过去,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而后来,刘备羽翼丰满之后,确实成了曹魏集团的心腹大患,他们不但最终失了汉中,还丢了大将的性命。
刘晔不仅能够对天下形势、敌我情形做准确的判断,而且更能深入地深入分析敌人心理,并且提出正确的意见。
蜀国有一个有着“容止才观”的人物孟达,曾经率众来降,深受曹丕的器重,封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
人们也都对其十分常识,可是刘晔却坚持认为“(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
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后来果然不幸为其所言中,孟达趁之时发动了叛乱,如果不是智勇兼备,采取奇袭将其剿灭,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而在关羽被杀之后,(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大家一致以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只有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后来刘备果然亲自带兵击吴。
就在吴国对抗蜀国的时候,突然打发使臣向魏称臣,于是“朝臣皆贺”,也只有刘晔提出不同的意见:“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
因难求臣,必难信也。
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可是“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结果一如刘晔所料,“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完全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刘晔的一生中,献过的奇谋妙计绝对不仅仅是这些,仅在《·刘晔传》中的记载就尚有多条。
而且,刘晔不仅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十三岁时就曾经按母亲的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二十多岁时又借曹操的威名击杀了地方豪强郑宝,并且招降了他的部下。
在整个《三国志·刘晔传》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他的一点儿缺点,他竟是以一个近乎“完人”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之中的。
在各种历史著作中,刘晔也得到了人们一致的高度评价。
许劭就认为:“晔有佐世之才。
”傅玄则认为:“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而陈寿则评价说:“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是将刘晔和程昱郭嘉等人并称的,至少认为不在众人之下。
甚至连主席也说“此传可一阅”,认为刘晔“”的计谋是值得学习的。
可悲的是,以刘晔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完人”,做为曹魏集团智囊中重要的一员,先后服侍了曹操祖孙三代,终其一生,献计无数,可是他的计谋却真正被采纳的却少之又少。
在《三国志》本传的记载中,也只有在曹操讨伐山贼陈策时才听了他一次,而在“至则克策,果如所料”的情况下曹操还大笑着说了一句“卿言近之”,算是在语言上对他最高的褒奖了。
除此之外,在针对吴蜀两国的政治军事问题的重大决策上,刘晔的正确建议竟没有一次得到执行,甚至也没有一次得到重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因为刘晔——是汉室的后人。
而且他这个出身和刘备不大一样,刘备的“皇叔”身份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常常被人怀疑,可是刘晔“汉室宗亲”的身份却是实实在在的,史载“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这个身份从来就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应该是真实无误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曹氏祖孙三代都对刘晔礼遇有嘉,在骨子里却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信任过他。
可以想像,如果刘晔不姓刘,而是,或者侯,哪怕是姓之外的什么赵钱孙李也都不要紧,只有这个姓氏,只有这个“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多多少少总会叫他们有些顾虑。
事实上,以刘晔的聪明程度,当然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在天性多疑而又残暴的曹氏祖孙面前,他为人低调、经常夹起尾巴做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国志·刘晔传》载“(刘)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
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
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
’”能够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想一想都会觉得很累,但刘晔却一直做得十分出色。
尽管他的计谋很少被采纳,却自始至终都是曹魏的重要谋臣,并且做到了太中大夫,“晋爵东亭侯,食邑三百户”,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典范了。
晚年的刘晔更加谨小慎微,虽然尚没有达到“多磕头,少说话”的地步,却也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两面派。
就在曹睿和群臣讨论要讨伐西蜀的时候,“朝臣内外皆曰不可”,可是刘晔却“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言,因曰“不可伐”。
”分明成了一棵随风倒的墙头草。
可惜,这棵墙头草并没做多久就露了馅儿。
因为有一位“持不可伐之议最坚”的中领军杨暨,也是明帝的亲臣,同时他又十分看重刘晔,“每从内出,辄过晔”,刘晔就和他讲开了不该征伐的意见。
结果有一次,杨暨又说起伐蜀的事,把明帝惹急了,说了一句“卿书生,焉知兵事!”,杨暨就搬出了刘晔做为自己的挡箭牌:“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结果召来刘晔对质,他却以“终不言”的态度玩起了沉默。
事后,在单独见面时,他又对明帝及杨暨分别提出了看似义正严辞的批评。
对明帝说的是:“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脒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
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而对杨暨说的则是:“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
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结果是“帝谢之”,“暨亦谢之”——他在两面都捞了好。
而且,他这种两面讨好两面都不得罪的伎俩还不是偶然一用,史载“(刘)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正可见这种事儿他是常干的。
可是他说的都是真心话吗?偶一为之还没有什么,时间一长,就有人对他的做派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曹睿跟前打起了小报告,认为“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
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
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
”曹睿照样子一试,刘晔果然中计,结果是明帝曹睿“果得其情”,于是从此疏远了他。
最后,刘晔只能落得个“遂发狂……以忧死”的下场,只留下满腹的遗憾。
对此,《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子》的评论是“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
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言,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是将刘晔看作了一个“巧诈”之人。
其实,傅玄的观点还是略嫌“正统”了些,今天看来还是多少有些偏颇。
试想,以刘晔的“明智权计”,他何尝不愿意“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言”,可是事实上又如何能够做到呢?多少年来,他周旋在曹家祖孙三代周围,非但没有获罪,而且还在“出身有问题”的背景下将自己的身份地位一次次提高,成为曹很集团中的“红人”,又岂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也许正是他多年来奉行的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做人原则,所以才使这一性格在他晚年时候达到了极致,并且使他终于没能善始善终,真真叫人为之。
只不过因为一个“出身问题”,以刘晔那样的绝顶聪明,又在曹操“任人唯贤”的政策之下,尚且遭遇如此的命运,更何况非其人,非其时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演义中的诸葛孔明为什么可以三气周瑜
小说成功将诸葛亮塑造成了智慧的化身,但却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贬低为猥琐之人,让人心里添堵。
究竟演义中的为什么可以三气周瑜? 一气周瑜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第五十一回,“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瑾”。
孙刘两家计划夺取南郡,周瑜对诸葛亮说,自己先去攻击,如果失败,再去取,诸葛亮同意了。
这就是契约,虽然是口头的,但也必须遵守。
结果呢,周瑜第一次攻击失败受了伤,等他调整部署将计就计,终于打败曹兵时,诸葛亮已然派兵夺了城池。
周瑜很生气,可他不该生气,因为诸葛亮并未违约。
这个不难理解,好比如今的合同、约定、承诺等等,关系双方体现了机会均等,权利和义务互相捆绑,目的只有一个:双赢。
谁违反了契约,那就是不讲诚信,做再多的努力补救都是徒劳,就像周瑜的二次攻击一样的徒劳,即便诸葛亮不取巧,周瑜也是违约在先。
商人没有诚信,会失去客户,导致利益受损;官员没有诚信,会失去民意,导致仕途危机。
如今政界流行说“落地”,指的是兑现施政承诺,说白了,也是一种契约精神:上不负中央之托,下无愧黎庶之望。
有了这种契约精神,可谋权,得到升迁,可固权,争取连任。
如果没有这种契约精神,因而丢了权杖,没了官帽,还要生气,岂非睡不着觉怪床歪--好没道理吗? 诸葛亮的智慧,就在于严格遵守了双方的约定,巧而守信,取则有理,谋先而固后。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的周瑜显然不懂契约精神是权术之本的道理。
善假于物是谋权正道 有一个俗语叫“上当了”。
古代一般把“上当”写作“上垱”,其实是个物理词汇。
古时候没有那么多水库,农民们要引河里的水灌溉,必须用石头先在河里磊一条挡水的石坎,曰“垱坎”。
有了垱坎,水位抬高,就可以引水入渠,俗话就是水上垱了,跟如今的“上当”浑然不是一个意思。
圣人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农民们使用垱坎汲水农桑,正是“善假于物”的正面理解。
显然,在二气周瑜的故事里,周瑜生气的理由就是“上当了”。
大概的情节是,刘备死了老婆,周瑜借机挖坑,建议嫁妹。
没想到弄假成真后,他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用声色迷惑刘备,企图消弭其进取之心。
结果没坑着刘备,却把孙权兄妹给坑了。
诸葛亮在这个故事里根本没露面,仅用三个锦囊,就让周瑜“”。
周瑜所“假”之物,可谓不“善”,一曰成本太高,二曰充满了不确定性。
男女之间的事儿,唯其变数多,而乃成戏,况所谋对象还是个大大的枭雄刘备乎?况所“假”之人还是个情窦初开的乎?由此断定,周瑜实“不善假于物也”。
不要抱怨别人让你“上当”,只怪自己利用外物不当。
反观诸葛亮,同样是借助外力,却善莫大焉。
一靠吴国太(老年人好喜庆),二靠乔国老(跟老刘家穿一条裤子的),三靠孙尚香(刘备比较有点男人味儿),可谓知人识性!也就是说,不是诸葛亮太滑头,而是周瑜智计不足,不善谋也,才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吃了大亏。
谋权正道,乃主动利用外接积极的因素,以达成目的。
引申到官场也是一样,施政过程中,采取正当的方法策略,而不是挖坑愚弄上司或百姓;把一些负面不利的条件转换成积极有利的条件,要让水“上垱”,而不是让人“上当”。
善假于物的领导,一定是个善于利用外力的高手,会让“上当”成为正能量的“上垱”。
不善假物如周瑜者,自觉受骗或者被蒙蔽,其实是不具有这种能力罢了,气得吐血也是活该。
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 权术之要,实非我等门外耍嘴之小民所能窥其全豹的,然而有个道理却不能不说。
譬如一个只会花拳绣腿的人,跟一个力大无穷的人打架,谁会赢呢,无疑是后者,因为前者。
我们常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何说不清?不是说“有理走遍天下”吗?根子就在于人家当兵的不跟你理论对与错。
三气周瑜的故事,情形大概也是如此。
刘备向东吴借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
周瑜担心刘备强大了对东吴不利,就去讨要。
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又是装可怜又是找借口,就是不还。
说破大天去,你周瑜不拿出点实力来,我刘备不理你。
这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之典故的由来。
周瑜没办法,只好同意帮刘备去取西川作为归还荆州的交换条件,又是一花活儿--。
诸葛亮又不是傻子,焉能看不出来?于是这般这般的设计,把个原本有理的周瑜设计成全无道理的“俘虏”了,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有理无处诉,有劲没地儿使,连气带吓,旧伤发作,周瑜的霸业理想伴随人生之路也就一并走到头了。
委实不可忽视的是,诸葛亮的做法跟周瑜恰恰相反,周瑜玩虚的,他不理,等周瑜玩差不多了,再迎头一棒,凭实力说话。
权术之要,在谋权也好,在固权也罢,都得讲务实,而不是务虚。
只高歌自己的翎毛是多么的华彩耀眼,不去注意天空中飞翔的饿鹰、地面张望的劲弓,危险到来时,才惊呼“上当”,才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悔之晚矣。
所谓“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单凭嘴上功夫、玩花活儿等“贤巧”之事,是不称职的,是难以完成造福一方的为官之任的。
只有“去贤巧之所不能”,踏踏实实干正事、干实事,为国家民族谋万世大业,为黎民百姓固永远幸福,才配做一个“君人”的好官。
其实在“三气周瑜”的这个时期,周瑜与孔明根本就没有打过交到,那时的孔明被刘备派往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实际上就是在后方作后勤保障工作。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堪称风流才子,他不仅大度恢宏而且文韬武略盖世,是东吴的忠臣和柱石,但是小说为了艺术虚构,将江南才俊周瑜的才智以及“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转嫁到诸葛亮身上,这样小说好看了,诸葛亮被神话了,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